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007330117Q/2025-00091 分类:
发布机构: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25-04-21
名称: 科技引才供需两旺,东莞赴杭州招聘有多拼?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2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科技引才供需两旺,东莞赴杭州招聘有多拼?

发布日期:2025-04-21  浏览次数:-

  正值“金三银四”,2025年春招氛围持续火热。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AI、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涌现出诸多高质量新兴就业岗位,各地科技人才供需两旺。

  这一趋势,或许可以在一场万人云集的跨省招聘会上找到印证。4月19日,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上,大湾区683家龙头企业、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带来超2万个高精尖岗位,吸引2万余人投递简历,达成就业意向2400多个。

  作为这场招聘会的承办城市,东莞围绕科技创新链部署引才链,以国家级科研重器为引擎,汇聚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与创新载体,向长三角人才诚挚邀约。

  无论是覆盖新材料、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多个前沿赛道的岗位矩阵,还是展区内亮相的散裂中子源BNCT装置、先进阿秒激光模型,都体现出这座“智造之都”在科创领域的深厚积累与更新活力。


科创机遇与精英人才双向奔赴

  招聘现场,广东人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人和机器人”)董事长赵媛始终难掩笑意。作为一家2024年5月成立的初创企业,人和机器人专注于应急救援机器人集群研发。前一晚,赵媛便抢先面试了两位人工智能方向的浙江大学博士。

  两人的技术背景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两轮交流过后,赵媛直接给出了岗位薪资的“天花板”,将两位博士人才收入麾下。此次招聘,人和机器人共开放5个岗位,拟招聘10人。50万元至80万元的年薪,彰显出东莞科创企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与诚意。

  近年来,得益于高质量科技供给和企业攻关场景的持续增加,东莞对各类新质科技人才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此次招聘,立讯精密、生益电子、怡合达等30余家上市企业及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大量涵盖研发、算法等关键环节的高技术岗位。作为重大创新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放了多个博士后和研究员岗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也拿出真金白银揽才,期待优质人员加入。

  一边是行业领军企业、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竞相“亮牌”,另一边则是青年才俊、海外人才的踊跃响应。东莞引才现场呈现出科技机遇与人才红利精准耦合的图景:选择东莞,不仅是加入一座城市,更是深度融入东莞向科创制造强市挺进的未来图景。

  从事量子信息交叉研究的“海归”博士王巍已经与大湾区大学(筹)意向签约,他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工作。

  在他看来,大湾区有潜力成为量子研究的新兴中心,而处在转型期的东莞也有着大量机遇,滨海湾新区的地理优势和大湾区大学(筹)的开放性平台能够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为0到1的基础研究提供发展土壤。

  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王健欣在招聘现场与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签约,将入职成为科研型博士后。她了解到,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自身学术背景与科室团队的研究方向高度匹配,能延续此前的科研积累。

  王健欣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东莞不仅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更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逐渐从制造名城转变为‘智造之都’,发展前景非常好。”


产业优势与科技引才同向发力

  一座城市吸引人才,不能只靠诚意,更要有沉淀与支撑。在这场跨省引才热潮中,东莞充分展现了科创制造基底的内生动能。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科技创新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早已成为省级、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

  “我们大胆起用青年人才,让青年在关键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陈延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实施2000多项课题,科研成果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能够为大家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前沿的研究课题和优厚的发展机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助理、人才人事管理部部长程戈岚认为,实验室是链接“样品—产品—市场”的桥梁,科研成果能够在这里一步步落地为可推广的商品,“相信这样的理念能更好地吸引致力于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的人才。”

  这是东莞科技持续转型升级的缩影。去年起,东莞加快营造成果转化“小气候”,剑指“中试名城”,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内的数个中试平台正在打通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东莞34个工业大类、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能力,则为人才施展所长、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对接提供了广阔舞台与强力支撑。

  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毛表示,公司旗下潮玩品牌“拼酷”从创意走向全球市场,依靠的正是东莞强大的本土供应链与“智造生态”的精准配合。“东莞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孕育了无数个像拼酷这样的创新企业。”

  同样的逻辑也发生在电子信息领域。在“三部手机”带动下,东莞汇聚起一大批电子信息零配件隐形冠军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依托东莞的产业链优势,我们实现了高速发展。”vivo总部招聘中心高级总监刘杨表示。在他看来,今天的东莞,不仅承接传统制造数字化转型,也涌现出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赛道的爆发式机会。

  在广东宏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川感慨,政策红利、产城融合与平台优势叠加,让东莞成为人才汇聚的热土,成为企业发展的“超级孵化器”,“东莞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敢想敢拼的年轻人。”


城市名片与人才引育共振共鸣

  “是东莞这座新一线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吸引我扎根。”201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熊新宇来到东莞,加入OPPO成为一名手机硬件工程师。6年过去,他将自己的所学所想应用到消费类电子的设计之中,打造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手机产品。

  招聘会现场,熊新宇眼里的东莞具象化了。长约120米的十大特装展区中,智造湾区展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技术展示及场景体验的方式,全方位、沉浸式展示了东莞的产业硬实力。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设备、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沙盘模型、嫦娥五号模拟月壤、世界首创单晶铜箔库、MatChat AI智能体、能量密度1000Wh/L电池、折叠屏玻璃背板……代表东莞原始创新能力的展品,让江浙沪高校的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东莞出品”的大装置、大成果。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展出的闪烁体中子探测器、雪车专用头盔、库房自主巡检无人机等项目,也映射出东莞高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成果逐步走向产业转化。

  从钱塘江畔出发,在莞邑大地绽放。其实,广东与浙江的人才渊源由来已久,“从浙出发,进莞精彩”的佳话在无数年轻人的追梦路上续写。

  早在2017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启动,东莞以校企双导师为依托,依据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为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迅速适应东莞产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多所来自浙江的高校成为该基地的“忠实粉丝”。

  浙江大学研二学生陈永杰分享在莞联合培养的心得与体会。在他看来,东莞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科研条件,联培企业都是研发能力强、经费投入多、导师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校企合作基础扎实的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我得到了视野的开阔和实操的锻炼,真实地接触到实际的、可以落地并产生价值的项目。”

  一件件展品以小切面汇聚成东莞国际制造名城的城市名片,东莞与高校联合培育的青年人才,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共鸣共振。

  招聘现场还举办了校地企人才长效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与广东嘉讯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广东群欣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列为东莞市2025年重大项目,投资总额2亿元,计划建设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中试基地将于2027年初投产。

  从一场春招看城市未来。东莞以科技为轴心,从科研平台到产业应用、从岗位供给到政策支撑,构建起强韧的人才承载体系。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加速重构城市竞争力版图的当下,“智造之都”东莞正以更加开放、精准、有温度的姿态,成为科技人才争相奔赴的新高地。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