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组建首个创新联合体,推动“组团式”产业技术创新
“虽然名为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但放眼全球储能产业,它同样具有前沿引领作用。”3月29日,在东莞首个创新联合体——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首席科学家向勇如此说。
这一豪言背后是东莞锂电池产业链的强大实力:经过多年发展,东莞聚集了一批电解液、涂覆隔膜、负极材料等锂电材料领域的优势企业。相关数据显示,东莞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有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在消费类锂电池产业领域,东莞处于全国前列的位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攻克新型储能电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东莞储能产业链补链、强链,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东莞组建首个创新联合体,可谓恰逢其时、至关重要。
积聚高端资源,主打“兵强马壮”
如果将市场比作江湖,企业便是江湖中的各大门派,而技术创新则是武林人士修炼的“独家秘籍”。在修炼过程中,不少武林人士都会遭遇瓶颈期。如能突破瓶颈,企业将拥有“独门绝技”,问鼎武学巅峰。
然而,突破瓶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特别是牵涉底层复杂技术的攻关,依靠单兵突进难以实现,需要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共同发力,建设创新联合体。
3月29日,东莞首个创新联合体——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揭牌成立,南方+记者发现,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版本”,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从成立之初主打“兵强马壮”。
首先,龙头企业牵头建设——
该创新联合体由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联合牵头单位。三家企业来头不小,新能源集团是全球五大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之一,聚合物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旗下的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锂离子电池企业,拥有着多个“全球第一”,新能源系企业的在莞营业收入占到了东莞市整个新能源行业规上企业营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其次,引入高端院校资源——
电子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工程信息研究院(东莞)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首个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和实施,充分发挥电子科大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和能源为特色的学科平台优势,发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统集成、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优势,发挥电研院在科研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地方人才培养等优势,力争将创新联合体打造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的一面旗帜。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出题、企业主导,是创新联合体的鲜明特点。作为一名深耕锂电行业18年的“老兵”,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宁顺刚对创新联合体充满期待。
“这是一种很新的创新模式,企业很难将创新资源扩散、分享给其他人,但要解决行业的瓶颈,光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又不够。创新联合体是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研发力量集合起来,由龙头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其他企业参与研发、分享技术成果的新模式。”宁顺刚说。
从组合到“化合”,创新模式大革新
相较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联合体有何不同?是否存在龙头企业话语权过大、成果利益分配不均、商业秘密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如何激发中小微企业参加创新联合体的活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创新联合体的组织模式中。
在向勇看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可分为“组合”和“化合”两种状态。在组合状态中,企业和高校是独立的组织模块,彼此接触但不相容,带来的成果往往是滞后的、表层的。创新联合体将“组合”转变成“化合”,重在调动企业和高校的化学反应。
“创新联合体是融在一起的,我们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实体工作班子。整个过程是以企业、以产业的需求作为牵引,以问题作为导向,然后再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去逐步的融合和拓展。因此,这一相融不仅体现在企业和高校之间,也体现在高校的学科之间。”向勇说。
对于中小微企业参与创新联合体动力不足的问题,向勇也做出了阐释。“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的逻辑,中小微企业是否要参与创新联合体,若从它们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是应该参与的。”
向勇认为,受制于规模和营收,中小微企业较难组织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而单纯借助高校产学研力量,又很难解决企业现实问题,因此,由龙头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后进行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是更切实可行的办法。
南方+记者观察到,在7家创新联合体成员中,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赫然在列。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保障创新主体技术转移扩散的公平公正,是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机制。
来源:南方+东莞科技频道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