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杰:做中试,开放与交流是关键 | 建设“中试名城”③
开年之际,东莞抓早赶先接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市政府一、二号文新闻发布会号召全市上下拼经济、抓产业。其中,“二号文”着重提出加快培育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从发展中试产线到建设中试平台,东莞致力于激活科技发展内生动力,中试平台化的背后,是东莞科技持续转型升级的体现。
“把建设中试平台写进政府‘二号文’,体现了东莞又一轮的理念升级,通过打造平台,让东莞的科技资源更开放地服务科技行业。”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告诉记者。
2月6日,东莞市政府发布二号文《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构建概念验证、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提升中试服务能力”,其中特别指出,“发挥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领作用”。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东莞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创新样板工厂”具备先进的中试生产线,是实验室建设中试平台的基础。
黄学杰介绍,中试生产线不等于中试平台,过去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中试线,但是建设费用高昂,如锂电池等领域的产品对试验的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搭建产线。因此,整合东莞已有的科技资源,搭建统一的中试平台,是东莞科技行业的迫切需求。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拥有精密的设备和满足条件的实验环境,目前,实验室为行业打造了两个中试平台——微纳加工与器件制备中试平台和固态电池中试平台。以前者为例,该平台聚焦微纳加工技术前沿及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配置大中型工艺开发与检测设备百余台套,现有场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国内目前完全对外开放服务的设备品类最齐全、加工能力最强大的综合性微纳加工服务平台之一。
开放式的中试平台同时也是激活科技行业内生动力的有力举措。黄学杰说:“打造平台也是鼓励企业不搞封闭式研究,过去企业担心技术泄密,但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解决技术难题。统一的平台汇集了行业的智慧,能很快解决企业各自的技术问题,加速投入生产。”
目前,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已经吸引了10余家领域内企业,在行业内引领起交流合作的风潮。在黄学杰看来,开放和交流是科技长足发展的动力,中试平台不仅是企业的平台,也是研发力量与生产力量的汇合点。
黄学杰介绍,中试平台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平台节约了建中试产线的成本,同时也能更快解决技术难题。对科研人员而言,平台让他们离产业更近,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以微纳加工与器件制备中试平台为例,自202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至2024年底,平台已累计服务了20多个省直辖市的330多家单位、550多个团队、2500多名用户的2000多个技术服务项目,服务总金额近2亿元,其中初创企业及初创项目占比50%以上,产业技术服务占比90%以上。
在黄学杰看来,东莞建设中试平台本身就具备天然优势。强大源头创新能力、高校建设带来的人才造血能力、深厚的制造业家底、千行百业的企业业态,以及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内的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这些都是东莞将中试建成平台的底气。
黄学杰表示:“接下来,东莞要在已有平台继续升级的基础上,广泛吸引科研力量,形成更多来自东莞的科技行业标杆。”
来源:南方+记者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